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文件 -> 学校文件 -> 正文
MK(中国)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山大教字[2010]62号)
发布人:管理员1     发布时间:2006-12-30 00:00:00      点击次数: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组织本科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为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顺应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办学定位,结合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就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修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凸显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MK(中国)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和《继续实施“985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规划》为指导,充分吸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综合、开放、研究环境下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基本原则
1. 先进性与国际化原则。以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为参照,借鉴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优势特色专业的国际化,鼓励其按照世界一流大学课程标准和国际认证标准要求设立课程,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
2.科学性与规范化原则。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内外学时和学分比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审核课程名称(中英文对照),规范课程代码,区分课程层次,避免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课程编码要遵照新制定的编码规则。
3.统一性与多样化原则。在学校统一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各学科大类搭建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各学院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条件,科学论证所属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凸显专业优势与培养特色。
4.主体性与个性化原则。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和分类指导的思想;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强培养计划的弹性,力求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工作重点
1.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学教育要在通识教育理念统领下,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努力营造好通识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通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点是要依托MK(中国)的办学传统和学科优势,立足于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融会科学与人文,倡导经典诵读,注重层次,凝练特色,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和整体设计,分类规划和重点建设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平台,构建富有山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加速推进创新教育,构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要改革教学理念,在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要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规划和建设,强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强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以及自主学习型课程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推进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要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推进创新方法课程、开放实验、创新训练项目的建设,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训练和竞赛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重构课程体系框架,推进学科大类培养
确立按学科大类培养专业人才的主导思想,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着眼于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科学重组和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
4.减少课内必修学分,增加学生选择空间
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交叉复合培养乃至综合型发展(参与主辅修、双学位、“三跨四经历”等),本次培养方案修订拟减少学生的修习总学分,适当压缩课内学时。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贯彻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及考试方式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协调好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打破跨院选课壁垒,丰富选修课程资源,增加学生选择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积极地创造条件。
二、关于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要求
(一)学期及教学过程时间安排
我校实行每学年两学期制,每学期平均19周,其中授课16周,考试1.5~2周,机动1-1.5周(节假日或教学研究周等其他活动占用)。每年的暑假期间举办为期4周的暑期学校。
课程安排应循序渐进、松紧有度、难易结合,一般各专业每学期学分数应控制在16-24之间,集中安排考试的课程尽量控制在6门以内,允许少学分课程半学期接力开课。
(二)学时与学分要求
总学时包括课内学时与课外学时;总学分包括课内教学学分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毕业论文(设计)学分。四年制的人文、社科、理科类本科专业总学分一般不超过140个学分,其他学科专业一般不超过150个学分。五年制本科专业,医学类七、八年制的学时学分数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按平均每学期小于18学分安排课程)。
理论课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每32学时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综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等,一般以1周计1学分,分散进行的满32学时计1学分。鼓励开设1-2学分之间的精讲型课程。
(三)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和格式(参见附件1)
(四)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大课程平台组成,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三部分。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课、体育、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军事理论等,原全校公共基础课中的《传统文学修养》和《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两门人文素质课纳入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相关模块领域。本次修订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为32个学分(参见附件2)。
(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设置国学修养、创新创业、艺术审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七个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块。
凡2010年9月以后入学的全日制本科学生,都必须于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国学修养、创新创业两个课程模块各修读2个以上学分;在其他五个课程模块中跨类选修6个以上学分(其中,获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应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获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学位的学生,应在人文学科或艺术审美或社会科学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总共必须修满10个以上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具体规划与设置要求参见《MK(中国)关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实施意见》。
(3)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即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课程。各学院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安排学生选修该类课程至少6个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跨学科领域的课程修习则均承认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科大类中相关学科的共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其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今后在该学科大类向任一学科发展的适应能力。全校共设置人文、经管、理学、工程、信息、医学等六组学科基础课程,均为必修课,由相关学院共同商定教学内容、类型、学时等,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参见附件3)。
3.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组成,具体的门数及学时学分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定。专业基础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应以规范严谨、精炼优质为建设目标。专业课程以选修为主,应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我校科学研究特色的传播。部分专业课程应适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享。
(五)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应高于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或者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各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列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和学分、学时要求。
超过16个学时的实验应独立设课。应建立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保证基础实验学时和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比例。优势特色专业应将创新实验纳入实验教学体系,并积极推行优秀学生导师制。
各专业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加大实习及课程设计的教学力度,可以利用暑期学校等时段灵活安排实习教学。
鼓励工程教育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由学校和行业双导师指导完成。
鼓励将毕业论文(设计)适当提前并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相衔接。
(六)其他有关要求及说明
1.本次培养方案修订,要为深入推进学生的“三跨四经历”积极创设有利条件。
2.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包括目前招生及有在校生的所有专业(含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基地)、双学位专业。按大类培养的专业应同时提交大类培养方案。有国防生的专业,应设立国防生辅修模块。“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应用学科卓越培养计划”实施专业的培养方案根据有关要求另行制订。
各专业应制定相应的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其课程主要为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主要的专业(选修)课程。辅修专业应不低于30个课程学分;双学位应不低于60个课程学分,毕业论文必作,但不计学分。
3.各专业应明确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以及自主学习型的课程数量和要求。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应开设系列案例教学课程。
4.双语教学。一般要求每个专业开设3门以上的双语教学课程。优势特色专业开设双语(或全英文)课程比例应不低于课程总数的10%。国际化专业所有主干课程都需实行双语教学。
5.创新学分。具体要求按照《MK(中国)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山大教字〔2008〕85号文件)执行。创新学分不可置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
6.选修研究生课程。为鼓励优秀学生获取高层次知识,各学院在三、四年级选修课中可适当向本科生,尤其对已确定为免试留校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生课程进行选择。学分不仅可以在本科学分中累计(但不可替代本科学分),在该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建议该学分计入研究生成绩。
7.暑期学校。应充分发挥我校暑期学校“开放性、创新型、国际化、精品化”的特点和优势,打破校区、学院界限,科学设计和合理安排各类教学项目,促进学生跨专业选课学习,将其打造成为实施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平台。
(七)本次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自2010级学生开始实施。
 
附件:1.MK(中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和格式
2.MK(中国)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3.MK(中国)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4.MK(中国)课程号编码规则
 
 
 
 
 
附件:1
MK(中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和格式
(要求中英文对照)
****专业(大类)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英文名称)
一、专业简介(Ⅰ、Major Introduction)(100字以内)
二、培养目标(Ⅱ、Academic Objectives)
(100字以内)【建议参考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
三、培养要求(Ⅲ、Academic Requirement)
   即对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100字以内)【建议参考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
四、学制与学位(Ⅳ、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学制 年。
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XX学学士学位。
五、学时与学分(Ⅴ、Hours/Credits)
总学分:(Total Credits:)
课程教学学时/学分: /     占总学分的比例: %
(Curriculum Class Hours/Credits: /         Percentage in Total Credits: %)
六、专业主干课程(Ⅵ、Main Courses)
七、主要专业实验和实习安排(Ⅶ、Main Laboratory and Practice)
八、专业优势及特色(Ⅷ、Major Predomin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九、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Ⅸ、The proportion of credit hours of courses)
课程类别
学分
学时
占总学分百分比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
%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实践环节
 
 
%
选修课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
%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
专业选修课程
 
 
%
毕业要求总合计
 
 
%
 
十、教学进程、学时学分总体安排(见下表)(Ⅹ、Curriculum, hours and credits)
****专业(大类)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总表]
 
 
课程号
Course No.
课 程 名 称
Course Name
总学时
分配
按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备 注
Notes
 
 
 
一学期
二学期
三学期
四学期
五学期
六学期
七学期
八学期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hinese Marxism
3
58
48
 
 
 
 
 
 
 
 
 
 
课外10
 
道德与法律
Morals and Law
3
58
48
 
 
 
 
 
 
 
 
 
 
课外10
 
马克思主义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3
58
48
 
 
 
 
 
 
 
 
 
 
课外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Brief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
1.5
29
24
 
 
 
 
 
 
 
 
 
 
课外5
 
大学英语(二级起点1-3)
College English(1-3)
9
240
96
96
 
2+2
2+2
2+2
 
 
 
 
 
自主
学习48
 
体育(1-4)
Physical Educational(1-4)
4
128
128
 
 
2
2
2
2
 
 
 
 
 
 
大学计算机基础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2
32
32
 
 
 
 
 
 
 
 
 
 
 
 
计算机技术基础
Found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ies
3
64
32
 
32
 
 
 
 
 
 
 
 
 
 
军事理论
Military Theory
2
32
32
 
 
 
 
 
 
 
 
 
 
 
 
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1-6)
Trend, Policy and Social Practice(1-6)
1.5
72
24
 
 
1
1
1
1
1
1
 
 
课外48
  
Subtotal
32
771
512
96
32
 
 
 
 
 
 
 
 
课外131
课组号
国学修养类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roup
2
32
 
 
 
 
 
 
 
 
 
 
 
必选
课组号
创新创业类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roup
2
32
 
 
 
 
 
 
 
 
 
 
 
课组号
艺术审美类
Art Aesthetic
2
32
 
 
 
 
 
 
 
 
 
 
 
理工医
必选
课组号
人文学科类
Humanities Group
2
32
 
 
 
 
 
 
 
 
 
 
 
课组号
社会科学类
Social Sciences Group
2
32
 
 
 
 
 
 
 
 
 
 
 
课组号
自然科学类
Science Group
2
32
 
 
 
 
 
 
 
 
 
 
 
人文社科
必选
课组号
工程技术类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Group
2
32
 
 
 
 
 
 
 
 
 
 
 
小计
Subtotal
10
320
 
 
 
 
 
 
 
 
 
 
 
 
通识教育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General Education Selective
6
96
 
 
 
 
 
 
 
 
 
 
 
 
小计
Subtotal
 
 
 
 
 
 
 
 
 
 
 
 
 
 
学科基础平台课
 
 
 
 
 
 
 
 
 
 
 
 
 
 
 
 
 
 
 
 
 
 
 
 
 
 
 
 
 
 
 
 
 
 
 
 
 
 
 
 
 
 
 
 
 
 
 
 
 
 
 
小计
Subtotal
 
 
 
 
 
 
 
 
 
 
 
 
 
 
专业基础课
 
 
 
 
 
 
 
 
 
 
 
 
 
 
 
 
 
 
 
 
 
 
 
 
 
 
 
 
 
 
 
 
 
 
小 计
Subtotal
 
 
 
 
 
 
 
 
 
 
 
 
 
 
课组号
XXX必修课组
XXX Compulsory Group
 
 
 
 
 
 
 
 
 
 
 
 
 
 
课组号
XXX必修课组
XXX Compulsory Group
 
 
 
 
 
 
 
 
 
 
 
 
 
 
课组号
XXX选修课组
XXX Elective Group
 
 
 
 
 
 
 
 
 
 
 
 
 
 
课组号
XXX选修课组
XXX Elective Group
 
 
 
 
 
 
 
 
 
 
 
 
 
 
专业课基本要求小计
Major Basic Requirements Subtotal
 
 
 
 
 
 
 
 
 
 
 
 
 
 
实践环节
 
军训
Martial Training
0
3
 
 
 
 
 
 
 
 
 
 
 
 
 
XXX课程设计
XXX Course Design
 
 
 
 
 
 
 
 
 
 
 
 
 
 
XXX实习
XXX Practice
 
 
 
 
 
 
 
 
 
 
 
 
 
 
毕业论文(设计)
Senior Thesis
 
 
 
 
 
 
 
 
 
 
 
 
 
小计
Subtotal
 
 
 
 
 
 
 
 
 
 
 
 
 
 
     
Total
 
 
 
 
 
 
 
 
 
 
 
 
 
 
备注:
1.本表必修课部分为专业(大类)必修课(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设置表,即综合教务系统中的课程计划表。2.选修课部分为课组设置表,即综合教务系统中的课组计划表。
3.课程号栏目中必修课部分为课程号,选修课部分为课组号。
****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课组课程)   [表二]
 
 
课组号
Course group number
课程号
Course No.
课 程 
名 称
Course Name
总学时分配
按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专业课组名称
Specialized group name
 
 
 
一学期
二学期
三学期
四学期
五学期
六学期
七学期
八学期
 
 
 
 
 
 
 
 
 
 
 
 
 
 
 
 
 
 
 
 
 
 
 
 
 
 
 
 
 
 
 
 
 
 
 
 
 
 
 
 
 
 
 
 
 
 
 
 
 
 
 
 
 
 
 
 
 
小计
Subtotal
 
 
 
 
 
 
 
 
 
 
 
 
 
 
 
 
 
 
 
 
 
 
 
 
 
 
 
 
 
 
 
 
 
 
 
 
 
 
 
 
 
 
 
 
 
 
 
 
 
 
 
 
 
小计
Subtotal
 
 
 
 
 
 
 
 
 
 
 
 
 
 
 
备注:本表为专业课组课程设置表,即综合教务系统中的课程课组对照表。凡是总表必修课程中不能全专业或全专业大类学生都适用的课程都应进入本表。
 
教学院长(签字):                     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签字):
                                                             
 
****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专业代码)
(英文专业名)
一、培养目标(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100字以内)
二、培养要求(Ⅱ、Educational Requirement)
    即对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100字以内)【建议参考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
三、学制与学位(Ⅲ、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s)
学制 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XX学学士学位。
四、学时与学分(IV、Hours/Credits)
总学分:
Total Credits
课程教学学时/学分: /       占总学分的比例:%
Curriculum Class Hours/Credits: /          Percentage in Total Credits
五、专业主干课程(Ⅴ、Main Courses)
六、教学进程、学时学分总体安排(见下表)(Ⅵ、Curriculum, hours and credits)
****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总表]
 
 
课程号
Course No.
   
Course Name
总学时分配
 /周学时 
  
Notes
 
 
 
暑期一
三学期
四学期
暑期二
五学期
六学期
暑期三
七学期
学科
基础
课程
 
线性代数
Linear Algebra
2
32
32
 
 
16/4
16/4
 
 
 
 
 
 
(举例:16学时/4周)
 
 
 
 
 
 
 
 
 
 
 
 
 
 
 
 
 
 
 
 
 
 
 
 
 
 
 
 
 
 
 
 
 
 
  
Subtotal
 
 
 
 
 
 
 
 
 
 
 
 
 
 
专业基础课
 
 
 
 
 
 
 
 
 
 
 
 
 
 
 
 
 
 
 
 
 
 
 
 
 
 
 
 
 
 
 
 
 
 
 
 
 
 
 
 
 
 
 
 
 
 
 
 
 
 
 
 
Subtotal
 
 
 
 
 
 
 
 
 
 
 
 
 
 
专业课
 
 
 
 
 
 
 
 
 
 
 
 
 
 
 
 
 
选修xx学分
 
 
 
 
 
 
 
 
 
 
 
 
 
 
 
 
 
 
 
 
 
 
 
 
 
 
 
 
 
 
 
 
 
Subtotal
 
 
 
 
 
 
 
 
 
 
 
 
 
 
XX课程设计
XX Course Design
 
 
 
 
 
 
 
 
 
 
 
 
 
 
XX 实习
XX Practice
 
 
 
 
 
 
 
 
 
 
 
 
 
 
毕业论文(设计)
Graduation Thesis
 
 
 
 
 
 
 
 
 
 
 
 
 
 
Subtotal
 
 
 
 
 
 
 
 
 
 
 
 
 
 
     
Total
 
 
 
 
 
 
 
 
 
 
 
 
 
 
备注:
1.本表为双学位的第二学位专业培养计划表,本校学生申请后可插入正常教学班学习。
2.双学位专业培养计划课程应从2010版新培养计划中遴选产生,主要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选修的考试课程)总学分60学分左右,不含毕业论文(设计)。
3.选定课程的学分、学时应与新版培养计划一致,每门课程的学期安排可不限于一学期完成。
4.学时分配按一学年折合常规一学期课时量[80天(16周*5天)]计算,其中暑期学校20(4周*5天)天,秋、春季学期各30[15周*2天(周六、日)]天。
5.学生完成本教学计划可获双学位证书;完成任意30学分课程,可获辅修专业证书;完成学分少于30学分,发给进修证书。
 
教学院长(签字):                   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签字):
                                                             
 
****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专业代码)
(英文专业名)
一、培养目标(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100字以内)
二、培养要求(Ⅱ、Educational Requirement)
    即对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100字以内)【建议参考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
三、学制 (Ⅲ、Length of Schooling)
学制 年。
四、学时与学分(IV、Hours/Credits)
总学分:
Total Credits
课程教学学时/学分: /       占总学分的比例:%
Curriculum Class Hours/Credits: /          Percentage in Total Credits
五、专业主干课程(Ⅴ、Main Courses)
六、教学进程、学时学分总体安排(见下表)(Ⅹ、Curriculum, hours and credits)
****辅修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总表]
 
 
课程号
Course No.
课 程 名 称
Course Name
总学时分配
按 学 期 学 时/周学时 分 配
  
Notes
 
 
 
暑期一
三学期
四学期
暑期二
五学期
六学期
暑期三
七学期
学科
基础
课程
 
线性代数
Linear Algebra
2
32
32
 
 
16/4
16/4
 
 
 
 
 
 
(举例:16学时/4周)
 
 
 
 
 
 
 
 
 
 
 
 
 
 
 
 
 
 
 
 
 
 
 
 
 
 
 
 
 
 
 
 
 
 
  
Subtotal
 
 
 
 
 
 
 
 
 
 
 
 
 
 
专业基础课
 
 
 
 
 
 
 
 
 
 
 
 
 
 
 
 
 
 
 
 
 
 
 
 
 
 
 
 
 
 
 
 
 
 
 
 
 
 
 
 
 
 
 
 
 
 
 
 
 
 
 
小 计
Subtotal
 
 
 
 
 
 
 
 
 
 
 
 
 
 
专业课
 
 
 
 
 
 
 
 
 
 
 
 
 
 
 
 
 
选修xx学分
 
 
 
 
 
 
 
 
 
 
 
 
 
 
 
 
 
 
 
 
 
 
 
 
 
 
 
 
 
 
 
 
小 计
Subtotal
 
 
 
 
 
 
 
 
 
 
 
 
 
 
XX课程设计
XX Course Design
 
 
 
 
 
 
 
 
 
 
 
 
 
 
XX实习
XX Practice
 
 
 
 
 
 
 
 
 
 
 
 
 
 
毕业论文(设计)
Graduation Thesis
 
 
 
 
 
 
 
 
 
 
 
 
 
小 计
Subtotal
 
 
 
 
 
 
 
 
 
 
 
 
 
 
     
Total
 
 
 
 
 
 
 
 
 
 
 
 
 
 
备注:
1.本表为辅修专业培养计划表,本校学生申请后可插入正常教学班学习。
2.辅修专业培养计划课程应从2010版新教学计划中遴选产生,主要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选修的考试课)总学分30学分左右,不含毕业论文(设计)。
3.选定课程的学分、学时应与新版教学计划一致,每门课程的学期安排可不限于一学期完成。
4.学时分配按一学年折合常规一学期课时量[80天(16周*5天)]计算,其中暑期学校20(4周*5天)天,秋、春季学期各30[15周*2天(周六、日)]天。
5.学生完成本教学计划可获辅修专业证书;完成学分少于30学分,发给进修证书。
教学院长(签字):                   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签字):
                                                             
 
附件:2
MK(中国)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课程号
Course No.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调整后
备注
Notes
学 分
总学时
讲 课
实验上机或课外
识教育
必修课程
 
必修课
 
 
 
道德与法律
Morals and Law
3
58
48
10
课外学时用于组织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竞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文科、社科类选修
 
马克思主义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3
58
48
1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Chinese Marxism
3
58
48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Brief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
1.5
29
24
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选修)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1.5)
(24)
(24)
 
 
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1-6)
Trend, Policy and Social Practice
(1-6)
1.5
72
24
48
1-6学期开设。每学年第一学期0学分,第二学期0.5学分。每学期课内4学时、课外8学时。
 
体育(1-4)
Physical Educational(1-4)
4
128
128
 
1-4学期每学期1学分32学时
 
大学英语(2级起点1-3)
College English(1-3)
9
240
96
144
全校基础课教学班。每学期3学分80学时。学时分布为精读课2学分32学时,视听说1学分32学时,自主学习0学分16学时。占学生总数70%。其他学生为3级班、民族、艺体班
 
军训
Martial Training
0
3
 
 
军事技能训练Training program of the military skill
简称《军训》,新生报到后集中进行,不记学分
 
军事理论
Military Theory
2
32
32
 
 
 
大学计算机基础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2
32
32
 
 
 
计算机技术基础
Found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ies
3
64
32
32
 
合计
Total
32
771
512
259
 
 
 
 
 
 
附件:3
MK(中国)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人文类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讲课
学时
实验
学时
选课学院
 
古代汉语
4
64
64
 
人文类
 
中国学术思想史
4
64
64
 
人文类
 
西方学术思想史
4
64
64
 
人文类
 
应用逻辑学
4
64
64
 
人文类
 
中外艺术史
4
64
64
 
人文类
 
中文写作训练
4
64
64
 
人文类
 
社会调查方法
4
64
64
 
人文类
 
小计
28
 
 
 
 
备 注
本平台课程主要是训练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基本能力,包括: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中文写作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和学术研究设计能力等。
 
社科类经管部分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讲课
学时
实验
学时
选课学院
 
高等数学
8
128
128
 
经管类
 
线性代数
4
64
64
 
经管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
64
64
 
经管类
 
统计学
3
48
48
 
经管类
 
基础会计学
3
48
48
 
经管类
 
管理学概论
3
48
48
 
经管类
 
大平台课程小计
25
 
 
 
经管类
 
政治经济学I
2
32
32
 
管理学院
 
政治经济学II
4
64
64
 
经济学院
 
微观经济学I
3
48
48
 
经济学院
 
微观经济学II
4
64
64
 
管理学院
 
宏观经济学I
2
32
32
 
管理学院
 
宏观经济学II
3
48
48
 
经济学院
 
小平台课程小计
8/10
 
 
 
管/经
备 注
经管类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大平台课程6门,另外3门学分可选。
 
理学类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讲课
学时
实验
学时
选课学院
 
高等数学I
10
160
160
 
物理
 
高等数学II
8
128
128
 
化学、生命科学、环境
 
线性代数I,II
4, 3
64,48
64,48
 
理科各专业自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48
48
 
 
数学建模
3
48
48
 
 
大学物理I
9
144
144
 
数学
 
大学物理II
8
112
112
 
化学、生物、环境
 
大学物理实验
1
32
 
32
数学、化学、生物、环境
 
大学化学IV
3
48
48
 
数学、物理
 
化学原理
3
48
48
 
生命科学、环境
 
大学化学实验II
2
64
 
64
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环境
 
现代生物技术与经济
2
32
32
 
理科类
 
生物学导论
2
32
32
 
理科类
 
科研方法论
2
32
32
 
理科各专业自选
备 注
其中数学类同学必选平台课程15学分,物理类同学必选平台课程19学分,化学类同学必选平台课程20学分,生命科学类同学必选平台课程21学分。各学院学生可根据自己要求选修部分自选平台课程。
 
 
工程类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讲课
学时
实验
学时
选课学院
 
高等数学
10
160
160
 
工程类
 
线性代数
2
32
32
 
工程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
32
32
 
工程类各学院三选二
 
场论
2
32
32
 
 
复变函数
2
32
32
 
 
大学化学V
2
32
32
 
工程类
 
电工及电子学
6
96
96
 
工程类
 
大学物理III
4
64
64
 
工程类
 
大学物理实验
1
32
 
32
工程类
 
理论力学
3
48
48
 
工程类
 
材料力学
4
64
64
 
工程类
 
大平台课程小计
36
 
 
 
工程类
 
热工学I
2
32
32
 
机械、材料
 
热工学II
7
102
102
 
能源
 
流体力学I
2
32
32
 
机械、材料、土建
 
流体力学II
3.5
56
56
 
能源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
3
48
48
 
机械、材料、能源
 
材料科学基础I
2
32
32
 
机械、能源
 
材料科学基础II
6
96
96
 
材料
 
机械设计基础I
4
64
64
 
材料、能源
 
机械设计基础II
6.5
104
104
 
机械
 
机械制图I
4
64
64
 
材料、能源
 
机械制图II
6
96
96
 
机械
 
画法几何与土建制图
4
64
64
 
土建
 
小平台课程小计
22/
50
 
 
 
 
备 注
工程类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大平台课程10门、小平台课程若干门。前面为必修,后面为选修。
 
 
 
信息类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讲课
学时
实验
学时
选课学院
 
高等数学(1-2)
10
160
160
 
信息类
 
线性代数
3
48
48
 
信息类
 
概率统计
3
48
48
 
信息类
 
数字电子技术
3+1
80
48
32
信息类
 
模拟电子技术
3+1
80
48
32
信息类
 
大平台课程小计
22+2
 
 
 
信息类
 
电路
4+1
96
64
32
信息、控制、电气、计算机
 
数据库系统
1.5+0.5
40
24
16
信息、控制、电气、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1..5+1
56
24
32
信息、控制、电气、计算机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2+1
64
32
32
信息、控制、电气、计算机
 
微机原理
2+1
64
32
32
信息、控制、电气、计算机
 
大学物理IV
3
48
48
 
信息、控制、电气
 
大学物理实验
1
32
 
32
信息、控制、电气
 
电磁场
3
48
48
 
信息、电气
 
通信原理I
4
64
64
 
信息、控制、电气
 
自动控制原理
5
96
64
32
信息、控制、电气
 
信号与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
4
80
48
32
信息、控制、电气
 
信息系统工程(软件工程)
2
40
24
16
信息、控制、电气
 
工程制图
3
64
32
32
信息、控制、电气
 
操作系统
2.5
56
24
32
信息、控制、计算机
 
小平台课程小计
33/38.5
 
 
 
 
备 注
信息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大平台课程5门、小平台课程若干门。前面为必修,后面为各学院选修。
 
 
医学类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讲课
学时
实验
学时
选课学院
 
高等数学
3
48
48
 
医学类建议学分
 
大学物理III
4
64
64
 
医学类建议学分
 
大学物理实验
1
32
 
32
医学类建议学分
 
大学化学III(1-2)
6
96
96
 
医学类建议学分
 
大学化学实验III(1-2)
2
64
 
64
医学类建议学分
 
生物化学
2.5
40
40
 
医学类
 
分子生物学
2.5
40
40
 
医学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1.5
48
 
48
医学类
 
医学微生物学
2.5
40
40
 
医学类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0.5
16
 
16
医学类
 
医学免疫学
2.5
40
40
 
医学类
 
医学免疫学实验
0.5
16
 
16
医学类
 
人体解剖学I、II
2、6
32、96
32、96
 
药学院I,其他学院II
 
组织胚胎学I、II
1.5、3
24、48
24、48
 
药学院I,其他学院II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
1
32
 
32
药学院不开
 
生理学I、II
3.5、5
56、80
56、80
 
药学院I,其他学院II
 
生理学实验I、II
0.5、1
16、32
 
16、32
药学院I,其他学院II
 
细胞生物学
3
48
48
 
护理学院不开
 
细胞生物学实验
0.5
16
 
16
护理学院不开
 
人体寄生虫学
2
32
32
 
护理、药学不开
 
医学遗传学
2
32
32
 
护理、药学不开
 
药理学
5
80
80
 
公卫、药学不开
 
药理学实验
1
32
 
32
公卫、药学不开
 
医学心理学
3
48
48
 
护理、公卫不开
备 注
医学类学科大平台课程12门,其余各学院可选类型。
 
 
附件:4
MK(中国)课程号编码规则
 
一、课程号码编制定义
此次新编制的课程号码共9位: 01 000 0 1 00,
第1-2位为教学单位代码;
第3-5位为流水号,从000开始;
第6位为课程教学环节代码;
第7位为学期代码;
第8-9为区别代码。
其中:
课程教学环节代码: 0 理论课(可含少量试验、上机学时)
实验课(0.5学分以上)
上机课(0.5学分以上)
实习课
见习课
课程设计
其他环节
双语、英语教学课
学期代码:某门课分两个及以上学期开设,则每学期分别为1、2、3、4…;只开一个学期则为“0”。
区别代码:主要区分名称相同但学分、实验学时、上机学时、教学内容不同的课程。
这样编码的长处是,方便每个教学单位所开相同课程能够以某一流水号为固定课程代码(前5位),发展成一组系列课程,可以在不改变课程代码的情况下,扩充该系列课程中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学期、不同学分的课程,保证课程号码的唯一性,便于记忆与查找。
 
二、编制课程号码的流程及规则
1编制课程号码时,对每个教学单位的课程库按课程名称、学分、师资队伍进行排序(相同名称的课程则按学分由低到高排序)。相同名称、相同学分的课程,将编为同一个课程号码;
2此次课程号码的编制,同一门课程多个教研室、系所都有任课教师的只编制一个课程固定代码(课程号前5位),指定一位课程负责人,教学任务下达到学院后,由课程负责人向任课教师分派教学任务。课程号码的3-5位流水号原则上不再区分教研室、系所。
4课程名称相同的课程编制一个课程固定代码(前5位),由该课程衍生的不同教学环节课由第6位区别,不同学期课由第7位区别,不同学分数由第8-9位区别。
5.各教学单位对原有课程库进行清理,凡是近2年内没有开设过的课程不再收入新版课程库(新开设专业的高年级未开课程除外)。
三、其他说明
1新版课程号码的编制中,部分课程将会在课程名称后标注相关课程属性说明。如,双语教学课程在课程名称后标注“(双语)”字样;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在课程名称后标注“(实验)”字样;独立开设的上机课程在课程名称后标注“(上机)”字样;独立开设的课程设计课程在课程名后标注“(课程设计)”字样……。独立开设的课程教学环节应单独计算学分,单独考核,考核方式可以由各教学单位自定。
2分多学期开设的课程,依据课程号码的第7位区分,且按开设学期在课程名称后标注(1)、(2)、(3)……,与课程号第7位相对应。
3不同学分的课程在课程名称上不作区别,依据课程号码的第8-9位区分,如确需区分,可在课程名称后标注I、II、III…,与课程号第8-9位相对应。
4学时与学分的换算
(1)理论课程按1学分=16学时计;
(2)实验、上机、体育、部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等课程按1学分=32学时计;
(3)见习、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课程按1学分=1周或32学时计;
(4)包含讲课、实验、上机三个环节的理论课程的总学时的计算方法为:
按 2实验(或上机)学时=1讲课学时折算成讲课学时,从标准讲课学时中将其扣除,然后用所得实际讲课学时加实验与上机学时即为总学时。
例如:一门2学分的理论课程中有6学时实验、4学时上机,则
实际讲课学时=32-6/2-4/2=27
总学时=27+6+4=37

上一条:MK(中国)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山大教字[2007]68号)
下一条: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及成绩考核办法改革的意见(试行) (山大教字[2006]3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