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我校的教学质量年,3月24日召开了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我在会上有一个简短的总结讲话。会议之后,我根据大会上樊丽明副校长和各位同事的讲话,对学校的本科教育又做了一些思考,现把它整理出来,也是对我在会议上所讲观点的进一步阐述,请大家讨论和批评。
一、培养学生是大学的第一使命
我们把2005年确定为MK(中国)教学质量年,目的就是使我们的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真正重视教学工作。不久前我们召开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举措;这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则从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明确了我们今后的任务。这两个方面一是着重于学生人格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环境建设,二是着重于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的知识学习,两者的结合构成我们育人的整体环境。但我们对教学工作的重视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天大学和每一位教师所面对的竞争都集中在那些“耀眼”的科研指标上;对于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我们还远没有紧迫感,更谈不上危机感;从理念到制度的建设我们还远没有让教学工作给校长、院长和教师带来真正的压力,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大多还停留在提倡和号召上,甚至在理念上也远远没有到位。
我们首先要从理念上明确培养学生在大学工作中的定位,树立起这样几个观念:
1.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
2.教学工作是校长、院长和每一位教师的第一天职。
3.学生素质是中国大学的第一优势。
4.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是MK(中国)的战略选择和目标。
其实这些观点是不言自明的,关键是如何使它们成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让我们想一想,每年当那些杰出的大一新生走进我们校园的时候,他们和世界上任何一所名校的学生相比是毫不逊色的,但几年之后呢?当他们走出我们校园的时候,他们还具备这样的实力和优势吗?他们还能有这样的自信吗?也许这样的分析绝对了一些,但事实又无法不让我们震撼,甚至产生一种负疚感。我们可以抱怨投入的不足,抱怨社会风气的影响,抱怨学生数量的增加,但我们还应该问我们自己很多问题:我应该问自己,在你的校长职责中,有多少精力和时间是专门用在教学工作中呢?我们的院长应该问一问自己,有多少精力和时间用来关注学生的成长,研究我们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研究如何使我们的老师重视教学工作呢?我们的老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有多少时间用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多少时间用来研究教学工作呢?我知道我们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老师和院长,但我们同样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已经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了,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让每一位管理者(当然包括校长)和教师感受压力。
MK(中国)不是一所教学型的大学,但重视本科教育是我们的优势和传统,又是我们着力打造的学校特色。从战略选择上来讲,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是我们举起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所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我们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在哪里?
我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引发大家的讨论。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复杂的因素,我们无法提出一个充分条件,在这个条件满足之后就可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但我们知道哪些条件是必要的,至少说是重要的,比如优秀的教师,良好的学风,科学的知识结构,过硬的实践能力,等等。这里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我刚刚送走了计亮年院士,他是我们的校友,1956年化学系毕业。回忆自己当年在山大的生活,他说那时都是系里的教授给他们上课,老师们非常用心,和他们有很多交流,对学生很关心,学风非常踏实。我想起前不久在香港见到的另一位校友,华润副总经理王印,他说在山大学的东西很多淡忘了,但学校风气很好,让他形成了做什么事都执着认真的性格。我认为,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要抓五个方面:一是教师,即教师的责任心和水平;二是专业建设,核心是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资源整合,也就是整合全校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成长环境,方向是通识教育和跨学院的专业培养;四是开放式的本科教育,即本科教育的全面对外合作;五是学风。
三、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
在我们出台的本科教学创新计划中提出了建立课程(教师)-专业-学院-学校四个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估,我认为这是制度建设的核心。
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是教师。
在硬件条件已经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师。今天做一名大学教师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职业,在MK(中国)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称职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新的标准,高的标准。大家想一下,我们评价一位老师是好老师,主要是指三个方面:
第一是有责任心、爱心,也就是教师的人格力量,这一点毫无疑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很多校友回忆起在山大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对事业的责任心,对他们影响一生。
第二是学术水平。把我们的大学放在整个世界高等教育中来看,学生整体素质高是我们的优势。相比之下,教师的学术水平与国外名牌大学相比是有明显差距的,我们的教师必须有紧迫感。我在国外大学访问见到我们的访学学生,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主要的差距不是校园环境、实验条件,而是教师的水平。正因如此,学校出台了很多办法,如教师的“三种经历”,每年拿出千万元以上的经费,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的名校去学习进修,到企业去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我们教师的水平和竞争力,逐渐缩小与国外大学的差距。虽然我们已经有一些名师了,但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教师面对科学知识的迅速发展,面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面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有着明显的不适应,教师的学术水平制约着我们培养学生的质量,所以我们的老师们自己要有这种压力和紧迫感。
第三是教学方法,这同样很关键。今天教师必须有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再用传统的观念对待学生,比如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灌输式,还是讨论式、启发式?是否让学生来参与课堂教学?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是根据老师讲的简单地总结,还是需要搜集资料和进行讨论,写出带有研究性的论文?网络资源的利用,我们是否为学生们准备了充足的学习资料,是否建立了与学生互动的网络平台,让学生们到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讨论研究问题?考试方式的改革,是要学生靠记忆、背诵来取得好成绩,还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分析和观点?课堂讲授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课堂之外的时间和空间如何来利用?是否有一种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与老师交流?所有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用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方法去探索,去突破固有的模式和习惯。
用新的观念、新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大学教师怎样才算合格?好的传统需要继承,也有很多习惯做法必须改变。通过课上师生互动、课下小组讨论,通过到图书馆、网上查询资料,通过在实验室的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目前能做到这些的老师还不多,而我认为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总之今天合格的山大教师要有新的标准,所以教务处出台了《MK(中国)本科教师工作规范》,将所有这些对教师的新要求,新课题集于一体,为今天的山大教师确立新的标准,在这样的标准面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感受压力和挑战。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这个标准还应该有一种可考核的方式,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联系在一起。只有鼓励和提倡是不够的,真正作到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必须有严格的数量化标准和考核办法,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和办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从今年开始,要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评价教师最主要的途径,让所有的教师在这样的考核面前感受压力,让重视教学不再是一句口号。
其次,应该抓专业建设。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把我们的各个单项教学改革集成在一起,形成一批MK(中国)的名牌专业。这种名牌专业不是在比较中选出来的,而是由一些硬性标准构成。在必须达到之后,才能称之为名牌专业。比如精品课程,我们现在进入国家精品课程的只有2个,一个是盛玉麒老师主持的,一个是张承琚老师主持的,这实在太少,令我们汗颜。如果我们的要求是,要成为山大名牌专业,必须有一门课程进入国家精品课程。那么我们有10个名牌专业,我们的精品课程必须有10个。再比如,鼓励双语教学。作为名牌专业,双语教学必须达到较高的比例(比如30%以上,当然这与专业的性质有关系),而不是5%~10%。即使文科双语教学相对少,也要有最低标准。再比如,名牌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要达到多少?全校现在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0%,而名牌专业要达到50%甚至70%以上,要比较高。再比如说,鼓励学生要有海外经历,第二校园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名牌专业要有多少学生达到这种经历?再如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如工科、医科,有哪些强有力的措施?包括课时、包括开出的自主设计的实验课程。我们提倡外向型发展,作为名牌专业,还要看有多少课程是请海外名师来讲的,如此等等。
我感觉,我们有很多单项改革在推进,但是缺少集成;另一方面,很多推进只有少数人、少数专业在做。现在我们要把它变成标准。把方方面面的单项改革集成在一起,只有这样的专业才能称为名牌专业。名牌专业的标准是所有专业都要努力的方向。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基地甚至都没有完全达到。所以,我很赞成搞名牌专业,但不赞成在全校各专业中一定要“选出”多少个,而是有硬性标准,有几个就是几个,没有就是没有。基地做了这么多年,也要反思,是否达到名牌专业标准了?标准制定之后,达到名牌专业了,学校在经费支持上也要明显的高于其它专业的支持。
专业设置还应有最低标准或者说基本标准,要对学生负责。比如至少要有多少教师,其中正高、副高多少,如果条件不够要外聘,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队伍,才能办一个专业。我们现在有些专业有社会需求就办了,但实际上条件还不成熟,教师的水平、实验的条件不够。没有条件,社会需求量大也不能办,已经办了的就要限期达标,今年将对5年来新建专业进行评估,如果条件不够,就要停止招生。
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先进性,而不是因人设课,不是根据我们的已有条件来设计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不仅要请本院的专家,要请校内的相关学科专家,还要请国内的名家来,看看我们的培养方案是不是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项工作和整个专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我们学院的院长,而学校教务处负责标准的制定,负责评估和考核。
第三,打破学院界限和通识教育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如何实现。
我们还很难说在三年、五年内能够按照国外大学比较公认的做法实现通识教育,但这是一个方向。我们至少应做到,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时,不能只放在自己一个学院来看,因为我们现在的管理模式是学院很小,而且本科教育没有打破学院之间的界限,更没有实现学校整体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我们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所以专业建设首先要把本学院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要放到整个MK(中国)。一个学生到山大学习,选择了某学院,不只应享受到这个学院的教育资源,应该享受到整个学校的教育资源。
院长要有开放的胸怀,既要充分利用学院内部的各种资源,又要把眼光放到学院外部可利用的资源上。每个学院都与其他多个学院在学术上、教学中有密切联系,我们鼓励同一专业由两个不同学院共同设计一个培养方案、共同承担培养工作。如数学和经济学,共同承办金融工程、保险与精算,法学院和外语学院培养“外语加法律”双学士学位等。这不同于某门课程请其它学院教师来上,而是从结构上由两个学院来设计同一个专业或双学士模式。这需要合作的机制、合作的精神。这样做可以弥补我们学院建制过小的不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具有竞争力。
另外,我们已经做了诸如通选课、主辅修专业等努力,但还不够,我们每学期只能为学生提供100多门选修课,这实在少的可怜。在培养模式上,我们可以逐步实现在低年纪跨越学院的培养,把学科分为几大板块,如工科、医科、人文科、社科,理科等,这样就至少可以在低年级打破学院的界限。现在专业越分越细,仅仅把学生限制在一个学院就无法实现“宽口径”。专业知识的细化和宽口径、通识教育之间如何衔接?这是一对矛盾,我们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通选课,还可以通过主修、辅修、双学位等,这方面还应继续加强。
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综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一个大题目,也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推进的一项工作,从教育理念上来讲,就是如何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寻求利用学院外的教育资源应该成为所有院长一种主动、强烈的意识。每一个学院每一个专业都要探讨这一问题,本专业的学生培养能够利用哪些院外的MK(中国)的力量?采取哪种方式?要主动的去考虑、去实现。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学校层面的整体推进,在制度和机制创新,这是学校本科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
第四,本科教育全方位的对外合作。
前面我们谈到在人才培养中如何跨越学院的界限,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同样,教育的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校内,本科教育的对外合作机遇无限,资源无限。它让我们不是局限在自己的校园里培养人才,不是仅仅利用本校的资源培养人才,它使我们把本科教育放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本科教育的对外合作在我们的大学里还只是一种点缀或者亮点,一种探索,远远没有成为我们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还远远没有使之惠及大部分学生。
前几天荷兰莱顿大学校长来访,在这位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演讲结束后,我们同学的提问竟然多数只能用汉语。我感到震惊和羞愧,当着Breimer 校长我告诉了同学们我的这一感受。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在MK(中国)受过教育的人竟然不能用英语与国外学者和校长做最简单的交流,我们的英语教学是失败的,我们的学生谈何国际视野,谈何国际竞争力?我非常痛心,我痛心的不仅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更痛心的是在他们的意识里面,缺少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没有为走出校园后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作好准备,缺少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和刻苦精神。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国际化时代,仅凭着爱国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有国际视野,必须在了解中国的同时了解世界,了解包括我们邻居在内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必须具有竞争的实力和水平。否则,做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就是一句空话,报效祖国就是一句空话。从这件事情中我也清楚地看出,必须在开放的视野下和开放的环境中培养我们的学生,锤炼他们的志向和竞争力,让他们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走向世界,让他们为未来,为明天准备好。
本科教育的对外合作带给我们的是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是向其他名校系统的学习,当然还有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已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对外合作,诸如学生的“三种经历”,与中学合作的教育拓展,流动教师岗位的设置,通过网络与国外大学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等。今后的目标是,把这些改革变成我们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放在我们对名牌专业的要求和标准中。同时继续探索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例如,我们国际合作处提出能否选择几个专业与国外友好大学紧密合作,学习借鉴他们的培养方案设置,每年邀请他们一名或者多名教授来讲课,推进学生访学,派出青年教师进修课程和研究,等等。这样在一个专业的平台上集成多项对外合作的形式,使之成为两个学校间的紧密合作。与国内大学以及企业在本科培养方面的合作我们也已经积累了经验,同样我们应该形成制度,多项合作集成,坚持长久。这样以来,开放式的本科教育格局就可以形成,我们现在鼓励和探索的这些经验就可以成为MK(中国)本科生培养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我们的特色,不是一两个点上的特色,而是整体的特色,学校的特色。我们现在不是正在研讨山大的优势和特色吗?这就是我们一定要创造的特色之一。
第五是抓学风。
学风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的校友们反馈的信息表明,刚毅厚重、朴实无华的山大校风,严谨踏实的山大学风使他们终生受益,这也是我们非常独特的优势。
良好的学风不仅是一种严格的管理,更是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是对学生成长非常有利的整体环境。我们要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必须保持这种优良的学风。同时,我们也要为我们的学风中注入时代的精神,注入我们这一代山大人独特的贡献。在今天,这就是创新的意识,开放的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百年历史所形成的淳朴学风和开放拓新的时代精神的结合将是MK(中国)的新学风,是我们对山大历史的贡献。
四、教学评估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今年十月份我们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这个评估我们必须取得优秀的成绩,这毫无疑问是我们必得的成绩和目标,取得优秀对于我们是基本要求,是合格要求,而不是标志着我们的本科教育质量达到了优秀。因为这样的评估标准不是为我们设计的,是针对所有大学本科教育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所有大学本科教育的标准,我们仍有不少明显的差距,例如教授讲课比例,双语授课课程数量,精品课程数量,优秀教材数量,等等。这些不足我们必须在今年十月前改进并坚持下去。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接受评估明确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方向和重点,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本科教育确立一个目标和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的教学质量年在本科教学方面有两个目标,一是以优秀成绩通过教学评估,二是确立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并出台相应的制度给予保证。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我们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真正重视学生培养,让重视本科生培养成为山大的一个鲜明的特色。看我们教学质量年是否达到了目的,就是要看这一点。
MK(中国)的目标是培育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人才。这样一个目标的确立是MK(中国)对自己在今天这个时代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诠释,是MK(中国)的新世纪宣言,它是我们本科生,研究生和各类学生成长的目标,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也理应成为所有山大学者和每一个山大人成长的目标。